足球竞彩胜平是什么意思
中新社香港12月27日電 (記者 魏華都 劉辰瑤)2022年,新冠疫情與外圍環境影響依舊,在一些人看來,香港經濟表現並不如意。然而,香港各界拒絕“躺平”,複常之路步履維艱,卻越走越勇,隨著“通關”的腳步臨近,香港經濟曙光漸現。香港經濟凜冬已過,從數據來看,香港經濟2022年一度探底。今年初以來,香港特區政府多次下調全年GDP增長預測,由2%至3.5%向下修訂至負3.2%,更預料將錄得逾千億港元財政赤字。資料圖為金融機構林立的香港中環。 中國光大證券國際有限公司證券策略師伍禮賢對此分析稱,香港屬外向型經濟體,中國內地因疫情實施封控措施、外圍需求減弱,令從內地經香港出口的貨品減少;此外環球主要央行加息亦不斷衝擊香港的投資環境。這樣的勢頭會令香港經濟在明年首季仍麵臨挑戰,但伍禮賢認為,2023年下半年外國加息放緩、內地經濟穩定和防疫措施放寬等會為香港帶來利好消息。事實上,紅利已提前在2022年的最後幾天送到。國務院聯防聯控機製12月26日晚發布《關於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的總體方案》,方案提出,取消入境後全員核酸檢測和集中隔離。這意味著,香港即將與內地實現“通關”。香港中文大學劉佐德全球經濟及金融研究所常務所長莊太量接受中新社記者采訪時說:“隨著內地近期重新開放,往後兩地人流往來會帶動香港零售業、旅遊業和店鋪租金上升,估計明年香港全年GDP會增長5%。”舉辦盛事重回世界舞台,全年經濟預測難言樂觀,香港特區政府財政司司長陳茂波曾表示,隻要疫情持續受控,對外活動進一步恢複,可望支持未來經濟複蘇動力逐步增強。2022年,香港正如是而為。11月6日,香港國際七人欖球賽進行最後一天賽事,最終澳大利亞力壓斐濟奪得冠軍。圖為澳大利亞於決賽中獲勝一刻,球員互相慶祝。 中新社記者 李誌華 攝自疫情在下半年漸趨穩定,“複常”被提上日程,入境防疫措施逐步放寬,恢複與外界聯通成了首要任務。從8月底開始,“一帶一路”高峰論壇、香港金融科技周、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國際七人欖球賽,以及多場大灣區財經論壇接連舉行,讓香港重新成為國際焦點。香港特區行政長官李家超在11月初國際金融領袖投資峰會上,向200多位外國來賓傳遞“香港已複常”的信息,並得到積極回應。國際金融巨頭紛紛在會上表示,香港仍是非常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不少外資公司正準備在亞洲、粵港澳大灣區加大投資,香港將作為“超級聯係人”角色提供幫助。緊接而來的是闊別3年的國際體育盛事國際七人欖球賽,在短短3天的賽程裏吸引逾6.5萬人入場,當中不少是遠道而來的外國遊客。全國港澳研究會香港特邀會員朱家健認為,外國嘉賓遠道而來,足見他們對香港經濟複常的信心和肯定,也證明香港對國際投資者的吸引力。把握內地機遇創新動力,迎接2023年,香港在加速複常的同時正蓄力再次騰飛。“2023年全球發展最大的機遇在中國,香港發展最大機遇在內地。”香港中華總商會會長蔡冠深認為,背靠祖國是香港經濟的優勢所在,香港金融地位堅固、作為外資進入內地橋梁的關鍵優勢不變,相信與內地通關後,香港經濟將很快重拾活力。蔡冠深的信心,來自今年香港發布的多條新政。例如深圳市前海管理局與香港特區政府財庫局在9月初共同發布“十八條”,包括打造前海深港國際風投創投集聚區、方便深港跨境投資雙向合作等。他認為,兩地政府支持私募及創投基金發展,既創新又突破的機製,不但可以促進香港和前海在金融科技方麵合作,也有助於形成集聚效應,促進創新資本跨境流動形成規模效應。“種種舉措,相信能進一步吸引有意投資內地的基金以香港作為大本營,打通港深兩地資本流通脈絡,引導來自四麵八方的資金投資大灣區的創科產業,讓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蔡冠深如是說。